文章

朝觐——生命之旅


(1/2):驻阿尔法及之前的准备工作


到麦加朝觐是伊斯兰的五功之一,它起源于易卜拉欣圣人时代,是世界


各族穆斯林一生中最向往,也最令他们激动地一项功修。


14个世纪以来,每年都有来自世界各地数以百万计的穆斯林汇聚到麦加


——伊斯兰的诞生之地,来履行这项功课,来完成作为一名信仰者应尽的义


务。


穆斯林的朝觐,可以追溯到易卜拉欣圣人时代。根据《古兰经》的记载


,易卜拉欣和他的儿子一起修建了“克尔白”——安拉之房(中国穆斯林惯称


“天房”)。克尔白是全世界穆斯林每天五次礼拜的朝向。先知易卜拉欣首创


了朝觐的仪式。因此,朝觐功课无不使人们回想起易卜拉欣、他的妻子哈哲


尔和儿子伊斯梅尔的感人故事。


《古兰经》有一章节名为《朝觐章》,其中,安拉命令朝觐,同时,也


讲述了历代先知举行朝觐的情况,指出朝觐是一项永恒的主命:


“当时我曾为易卜拉欣指定天房的地址,我说:„你不要以任


何物配我,你应当为环行者、立正者、鞠躬者和叩头者,打


扫我的房屋。你应当在众人中宣告朝觐,他们就从远道或徒


步或乘着瘦驼,到你这里来。”(《古兰经》22:26-27)


到了穆圣时代,穆圣同样接到朝觐的命令。但是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朝觐


仪式已被多神教徒的仪式所污染。因此,穆圣依据安拉的命令,恢复了古圣


易卜拉欣所创立的纯洁的朝觐仪式。


穆圣亲自向信士们教授朝觐的仪式。他通过两种途径教授:亲自实践;


圣门弟子们做出一些行为,他加以认可。这虽然使朝觐仪式看起来复杂了一


些,但却增加了它的灵活性,更能照顾到朝觐者的切身利益。例如,朝觐中


几项重要仪式的先后次序,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先做某项,后做某项,


这是允许的,因为穆圣都准许了这些做法。这样,朝觐的仪式就显得更加细


致、完善、灵活。


到麦加朝觐,是每个身体健康、经济条件允许的男女穆斯林一生必须履


行一次的义务。或者用《古兰经》的话说:


“凡能旅行到天房的,人人都有为安拉而朝觐天房的义务。”


(《古兰经》3:97)


虽然儿童也可以随同他们的父母去朝觐,但朝觐不是他们的义务。


举意朝觐者,应在出发之前,忏悔罪过,改正错误,还清债务,除自己


准备足够的盘费之外,还要为家人留下在他离开这段时间内足够的生活费用


。朝觐期间,他应该具有良好的举止行为。


当朝觐者踏上朝觐的旅程时,就意味着他已加入有几百万人组成的朝觐


队伍。现在,每年都有来自70多个国家的朝觐者,通过陆路、海路或乘坐飞


机来到麦加。某种程度上说,现在人们朝觐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要比过去的


人少的多,现在人们能很轻松地完成自己的各项朝觐功修。


而在19世纪以前,到麦加的旅途漫漫,困难重重,朝觐的人们需要组成


团队,穿越沙漠。当时主要有来自三个方向的团队:来自开罗方向的埃及团


队、从巴格达出发的伊拉克团队,以及叙利亚团队(1453年之后,开始于伊


斯坦布尔)。这些团队在沿途不断汇聚朝觐者,浩浩荡荡地向麦加进发。


那时,如果一切顺利的话,朝觐需要几个月的时间。如果朝觐团队中都


是是富裕的人,他们就会备有各种生活设施和安全人员。但如果是穷人,有


时会在路上断了供应,所以为了完成朝觐,他们不得不停下来在路途中打工


,挣得一点旅途必需的盘费,然后继续赶路。这样的朝觐者有时要花费近10


年的时间才能完成朝觐。早期的朝觐旅途还充满风险,因为在路上不断遇到


劫匪,路途很不安全。有时,朝觐者还要跋涉十分险要的地方。有时,他们


还会遭遇各种灾难和疾病,很多人会死在半路上。因此,当朝觐者顺利返回


故里时,人们会以盛大的仪式欢迎他们,感谢安拉使他们平安归来。


由于麦加和麦地那两圣地的吸引,许多西方人也到访了两圣地——近15


个世纪以来全世界朝觐者的聚会之地。有些西方人甚至装扮成穆斯林进入两


圣地。当然西方人中也不乏抱着到麦加履行义务的虔诚的皈依者。很多人被


朝觐的场面所打动,记载下了他们对朝觐的印象以及其仪式,这些都深深吸


引着他人。


朝觐的时间是伊历 12月8日—13日之间。朝觐


的第一项仪式是受戒。


男子的戒衣,是两块没有缝制过的白布,一块


做围裙,从腰部一直遮盖到踝骨以上,另一块做


披衣,搭在肩部。易卜拉欣和穆罕默德两位圣人


朝觐时,就着这样的装束。妇女的戒衣就是日常


穿的衣服。男子须赤着头,男女都可以使用伞遮


阳。


洁白的戒衣象征着纯洁,喻示朝觐者要弃恶向


善,也表示人的平凡。它还暗示;在安拉的面前


,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当男女虔诚受戒时,意


味着他们从此进入了纯洁的状态,不能争吵、不


能犯罪、夫妻之间不能进行性生活。受戒后,朝


觐者不可以刮胡须、剪指甲、或者佩戴珠宝,直到开戒后,朝觐者才可以脱


下戒衣。


麦加居民朝觐时,举意受戒,穿上戒衣,就意味着开始朝觐功课了。麦


加以外的朝觐者,进入了麦加前在指定的地方受戒,穿上戒衣,然后,高声


念诵应召词:


“安拉啊,响应你的号召,我来了!响应你的号召,我来了!


你是独一的,响应你的号召,我来了!你是可颂的、尊严的


、掌控万物的!你是独一的。”


响彻云霄的应召词萦绕在麦加上空,回荡在圣地四周。


朝觐第一天,即伊历12月9日,朝觐者离开麦加,前往麦加东部的米纳。


这里平时没有人居住。朝觐者到达米纳后,遵循先知的圣行,进行沉思和祈


祷。


朝觐第二天,即伊历12月9日,朝觐者离开米纳,前往阿尔法平原。朝觐


最重要的仪式就在此地举行。百万朝觐者汇聚在这一广场,这壮观的场面提


醒人们末日的审判场就是如此。有人还会到此地的“仁慈山”凭吊古迹,在那


里,穆圣发表了具有永恒价值的辞朝演说。这一演说内容丰富,广泛,涉及


宗教、经济、社会和政治问题。这一天是最令人激动的时刻。人们在这里祈


祷、啼哭哀怜,挥洒忏悔的泪水,哀求安拉饶恕他们的过错。在这块神圣的


土地上,朝觐的仪式达到了高潮,人们似乎觉得伟大的安拉就在他们的眼前


,离他们如此之近。


埃弗林·科波德是第一个到麦加朝觐的英国妇女。早在1934年,她描述了


自己在阿尔法特的感受:


“只有大师才能描绘这一壮观的场面。在这里人们感到动人心扉的悲壮。


如此众多的人汇聚在此,我只不过是其中渺小的一员,完全消失在充满信仰


激情的人流中。许多人泪如雨下,还有人面向繁星闪烁的长空——见证如此


宏大场面十几个世纪的长空。祈祷者闪烁着泪光的眼睛、充满着激情的表现


、张开双手虔诚祈祷的神情,都深深打动了我,我觉得我以前所做的简直算


不了什么。我沉浸于这一情感的大海中。我和其他的朝觐者一起,以崇高的


行为完全顺从伟大安拉的宗教——伊斯兰。”


站在阿尔法的大地上,她进一步


描述了朝觐者接近圣人的那种感受:


“当我站在大理石柱旁边的时候,


我觉得我站在一块圣洁的土地上,仿


佛觉得眼前出现了1300年前、面对同


样流泪哭泣的人群,穆圣发表慷慨激


昂的告别演说的情景。我似乎觉得许


多宣讲师在巨大的平原上,对数以百


万计的人群发表演讲。伟大朝觐的高


峰就出现在这里啊!”


据传,穆圣请求安拉饶恕那些汇聚于阿尔法的朝觐者,安拉恩准了他的


这一请求。因此,充满希望的朝觐者准备离开这个充满吉庆的平原时,他们


犹如新生的无罪婴孩,决心要翻开自己人生新的一页。


(2/2):易卜拉欣礼仪


伊历12月9日,日落之后,朝觐的人群开始向穆兹代泰利法进发。穆兹代


泰利法位于阿尔拉法和米纳之间。到达在这里后,合并礼昏礼和宵礼。然后


在此地捡拾绿豆般大小的一定数量的小石子,以备第二日射石之用。


第三天拂晓,朝觐者离开穆兹代利法,回到米纳进行射石仪式。在这里


他们用头一天准备的石子来掷射靠近麦加的那根石柱(现为石墙)。这一仪


式与先知易卜拉欣有关。当朝觐者向石柱投掷7颗石子时,他们就会想起撒


旦(恶魔)阻碍易卜拉欣履行安拉的命令、牺牲儿子的动人历史故事。


射石象征人类对恶魔和邪恶势力的斗争,这一斗争不是一次,而是七次


——数字7表示这种斗争的无限性。


射石仪式举行完备后,朝觐者要宰牲,牺牲一只羊、骆驼或牛等动物,


把肉施舍给贫穷的人,也可以为自己留下一部分。


献牲仪式也与易卜拉欣圣人有关。他依据安拉的命令,准备献出自己的


儿子。这个仪式表达了这样一种意义:为了主道,穆斯林愿意奉献出自己最


宝贵的东西。这一仪式提醒穆斯林要弘扬伊斯兰的真精神,这就是要顺从安


拉的意志。这一仪式同时还提醒朝觐者,要与这个世界上贫穷的人分享今世


的利益,显示对安拉的感谢之意。


到这时,朝觐的主要功课已经基本完成,朝觐者可以脱下戒衣,穿上平


时穿的衣服。在这一天,世界各地的穆斯林同朝觐者一样,分享吉庆时刻。


他们个人或者集体宰牲庆祝这一伟大的节日:宰牲节。朝觐的男子可以剃头


或剪发,朝觐的女子可以剪下发梢,表示小开戒(解除部分受戒状态)。这


也表示谦虚敬重。到此时,除了夫妻同房在受禁之列外,其他所有禁令都解


除了。


朝觐者还要到麦加禁寺,去完成


另一项重要的仪式:“团瓦夫”,即环


游天房克尔白七圈。环游天房的每一


圈时,都可以念诵一些祈祷词。环游


天房,意味着承认安拉的独一,意味


着以安拉为核心,人类开展所有的活


动。它还象征着安拉与人的和谐统一





托马斯·阿波克罗姆比,一位皈依了伊斯兰的新穆斯林,是一名作家,还


是《国家地里杂志》的摄影师。他在1970年曾到麦加朝觐,描写了朝觐者环


游克尔白的情况,在他看来,环游礼显示朝觐者的团结与和谐:


“在禁寺,我们围绕克尔白行走7圈,用阿拉伯语念诵这段话:„我们的养


育主啊,我从遥远的国度来到你这里。主啊,在你的尊严的宝座下赐我一个


避难之所。‟我们沉浸于人流中,耳边是朝觐者此起彼伏的祈祷声。我们象


和谐宇宙中运行的灿烂群星,每一个人是围绕圣殿运动的一颗小小的原子。





在环游克尔白时,朝觐者可以亲吻或触摸黑石。这是一块鹅卵形的石头


,在7世纪,被人们镶上银框。这块石头在穆斯林心目中有特殊的地位。根


据《圣训》的记载,这块石头是易卜拉欣和伊斯梅尔修建克尔白留下的唯一


遗迹。但朝觐者亲吻石块的最重要的理由是穆圣本人曾吻过此石。


接吻黑石不是信仰忠诚的表现,也不是一种功修,现在不是、过去也不


是。因为第二任哈立法欧麦尔模仿先知穆圣的行为,吻了这块石头后留下一


句千古名句:


“我知道你只是一块石头,你不能给人带来益处,也不能带来坏处。要不是


我看见穆圣(愿安拉赐福于他)吻了你,我也不会吻你。”


完成“环游礼”之后,朝觐者一般在易卜拉欣立足处礼拜祈祷。立足处就


是易卜拉欣圣人站着修建克尔白圣殿的地方。在此地祷告结束后,可以喝渗


渗泉水。


还有一项仪式就是在“赛发”和“麦尔外”两山之间“奔走礼”。这是人们纪念


哈哲尔丰功伟绩的内容之一。伊布拉欣圣人带着哈哲尔母子到了“寸草不生”


的麦加,把他俩安顿于此地。


“奔走礼”纪念哈哲尔忙乱中为了儿子的生存而寻找水源的事迹。她在“赛


发”和“麦尔外”两山之间来回奔跑7次寻找水源而不获,最后却在孩子的脚下


发现了渗渗泉。这个泉水奇迹般地在伊斯梅尔小小脚下渗出。今天,朝觐者


饮用的泉水就是这古老的泉水。


这些仪式举行完备后,朝觐者可以开戒(大开戒)。现在他们需要再次


回到米纳,驻留到伊历12月的12日或13日。按照先知穆圣的遗行,朝觐者在


这几日需要掷射位于米纳的三个石柱。然后与朝觐期间结识的朋友们告别。


在离开麦加之前,朝觐者到克尔白进行最后一次的“环游”,然后依依不舍地


告别圣地,返回故乡。


一般情况下,朝觐者在“正朝”之前


,举行“副朝”。这也是《古兰经》的


规定和先知的圣行。与正朝不同是,


副朝只在麦加的禁寺举行,没有时间


上的限制,任何时候都可以履行。穿


戒衣、念应召词,以及朝觐中的一些


限制性规定也是副朝的基本内容。副


朝有三个仪式:环游礼、奔走礼、剃发或打短头发。朝觐者和参访者遵守这


些规矩,表示对圣地的敬重。


在来麦加或者离开麦加之前,朝觐者大多也借机游访麦地那先知清真寺


及圣陵。麦地那是伊斯兰的第二大圣地。穆圣安葬于此。他的陵墓十分简朴


。但我们要明白,探望圣陵与朝觐功课无关。接纳并欢迎穆圣迁居于此的这


座城市,具有丰富的历史古迹,人们看到这些古迹时,会情不自禁地纪念穆


圣作为先知和政治家的光辉的一生了。


数个世纪以来,备受人们尊敬的这座城市里,人们依然会感觉到穆圣的


影响力。1926年,皈依伊斯兰的澳洲犹太人穆罕穆德·阿萨德,从1927年到


1932年之间做了5次朝觐,他对这座城市作了这样的评价:


“即使过去了1300年的漫长历史,先知的精神犹如他活着的时候一样,他


的影响力无处不在。正是因为有了先知的努力,这个曾经叫„叶斯里布‟的、


政治社会四分五裂的小村庄,成了一座举世瞩目的城市。世界上还没有一座


城市像这座城市一样,到如今依然受到穆斯林的热爱。它甚至没有自己的名


字:因为1300多年来,人们称它为„先知之城‟。1300多年以来,人们把所有


的爱都汇聚于此,此地犹如一个大家庭,一个和谐的团体。”


当这些种族不同、语言各异的朝觐者回到他们的故乡时,他们也带去了


对伊布拉欣、伊斯梅尔、哈哲尔和对先知穆圣的珍贵回忆。他们将会永远记


住这一盛大的集会。在这个集会上,无论是穷人、富人,还是白人、黑人,


也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他们所有的人平等地汇聚在这里。


他们将怀着敬畏之心,带着纯洁之心返回故乡:他们曾驻足先知最后一


次朝觐时发表演讲的阿尔法,体验接近安拉的敬畏之心;曾在阿尔法体验真


诚忏悔后的纯洁心境;他们还将带去并发扬建立在伊斯兰基础上穆斯林兄弟


情谊、带去关爱他人的精神,他们将成为发扬伊斯兰文化的生力军。


朝觐者带着希望,幸福地返回到故乡。他们完成了安拉规定的主命,履


行了朝觐义务。但愿安拉接纳他们的朝觐,但愿他们的朝觐诚如先知所说:


“正义的朝觐,其报酬就是乐园。”(《铁密济圣训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