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人,我们都有与生俱来的道德情感。无论哪种宗教、种族,也无论是哪种肤色的人,都具有某种道德标准。我们都敬重公平、勇敢、诚实、富有同情心的人;我们都厌恶那些奸诈、冷酷、道德败坏的人。道德标准具有普遍性,伊斯兰所坚持的道德标准之一就是道德高尚、举止文明。先知穆罕默德(愿安拉赐福与他)教导穆斯林要有美德,有修养。先知本人就是具有高尚道德、优美礼节的楷模,他以他的修养为穆斯林做出来了光辉的榜样形象。安拉在《古兰经》中这样描述他:
“的确,你(穆罕默德)确是具备伟大性格的”(《古兰经》68:4)
慷慨是先知的美德之一,他堪称是慷慨的最佳典范,尤其是到了斋月[1],他更加慷慨,乐善好施得胜似春风。
有一天先知在清真寺带领人们礼拜,刚一出赛俩目就忽然转身回家,然后又迅速返回清真寺,一位圣门子弟问他为何如此匆忙,先知回答说:
“我把用来施舍的一块金子忘在在家里,我不喜欢留着它过夜,所以我把它拿来分给人们。”(布哈里圣训集)
安拉是慷慨的,我们的所有财富都是安拉的慷慨赐予。穆斯林相信一切财富来自于安拉,一切财富最终归属于到安拉,把我们拥有的财富看成安拉给我们的借贷,这是合乎逻辑的观点。因此,我们有义务合理利用和保护我们的财富,让人们与我们共享财富。
只要先知遇见吝啬的人,总是劝诫他们要慷慨大方,把金钱施舍给穷人。伊本·阿巴斯说,他听到先知常说:“信仰者不是这样的人:他自己吃饱而让邻居挨饿。”另一位圣门子弟说:“信仰者是简朴而又大方的,只有不信道的人才会欺诈和轻视他人。”
慷慨的定义
普林斯顿大学对该词的解释是:自愿地无偿的给予。伊斯兰鼓励人们慷慨,慷慨这一美德自然成为伊斯兰五大功修之一——众所周知的天课。在阿拉伯语中,天课(音:则卡特)字面的意义之一就是“净化”,意即“使心灵得以净化”。天课就是当一个人拥有的财富达到一定数量时,按安拉的规定从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财产施舍给需要帮助的人,以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
伊斯兰还鼓励随意性的一般施舍,它也是慷慨的表现形式之一,这就是 “赛德格”(阿拉伯语音译),该词的字面意义是“诚实”,因此许多学者这样理解:“赛德格”(施舍)是对造化主的表示真诚的一种行为。为了安拉的喜悦而虔诚地施舍——慷慨地、无偿地把自己的一部分财产送给别人——这正是“赛德格”(诚实)的意义。“赛德格”犹如一张笑脸,给人无限的温馨。“赛德格”形式多样,甚至帮助老人买菜、清除道路上的障碍物等都是十分有益的“赛德格”。
在伊斯兰看来,乐善好施就是投资未来。“赛德格”能铺就乐园之路,因为伴随慷慨行为的就是安拉的巨大赏赐。但是慷慨并不是大量地无偿地给人你所拥有的全部东西,也不是把你自己不需要的东西给人,真正意义上的慷慨就是把我们需要的和喜欢的东西心甘情愿地施舍给需要的人。
圣妻阿以舍(愿主喜悦之)说:“一位妇女带着她的两个女儿向我乞讨东西,我这里除了一颗枣子外什么也没有,于是我把那枣子给了她,她把枣子分给了两个女儿。”(《布哈里圣训实录》)
安拉在《古兰经》里告诉我们,无论我们施舍什么,内心的举意必须是为了追求安拉的喜悦。安拉彻知人的内心世界。
“你说:‘我的主,的确欲使那个仆人的给养宽裕,就使他宽裕;欲使那个仆人的给养窘迫,就使他窘迫。你们所施舍的东西,他将补偿它;他是最优的供给者。’”(《古兰经》34:39 )
慷慨的价值
先知的弟子们知道慷慨的价值。有人看到阿卜杜拉·本·欧麦尔在市场上赊购骆驼饲料。人们知道前一天他得到4000第尔汗和一条毛毯。人们对他赊购饲料的解释是,那天晚上他把钱分发给了穷人,然后扛着毛毯回家,但当他到家时连毛毯也没有了,因为他把毛毯也给了急需的人了。
先知去世后不久,人们遇到旱灾,面临着生存的危机。人们来到哈里发艾布·伯克尔跟前,请求他为他们提供基本的生活费用,但是艾布·伯克尔实在是没有能力帮他们渡过难关,因为国库也是空虚的。就在此时,奥斯曼的驼队刚好从大马士革返回,运来了食品和其他商品。商人们聚集在他的周围,出高价竞争着购买商品,但是奥斯曼没有卖给他们中的任何人,而说他要把这些东西以超过十倍的价格卖给安拉,然后他把食品和商品送给了挨饿的麦地那人,分文未取。他知道安拉会以比金钱更重大的报酬回赐他。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确信安拉的信士依然是乐善好施的。
艾布·穆萨传述,先知(愿主福安之)说:“每个穆斯林都有施舍的义务。”一些人问道:“安拉的使者啊!没有任何东西可施舍的人怎么办?”先知说:“应靠双手劳动,这样既使自己得益,也可有物可施。”这些人又问:“如果这个人做不到这些呢?”先知说:“可以帮助向他求助的人。”这些人又说:“如果他做不到呢?”先知说:“应从善戒恶,这也算是施舍。”(布哈里圣训集)
独一的安拉为我们提供我们所需的生活资料,也要求我们慷慨地与其他人分享安拉赐予我们的财富。安拉鼓励我们成为乐善好施的人,要我们无私地去帮助他人,为他人花费我们宝贵的时间,为他人树立施舍的榜样。